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,王凝之、郗昙选兰亭作修禊的地点,这也是王羲之曾和谢安、谢万游过几回的地方。此地处于兰渚。在兰溪入湖口附近,有山,有水,正是修禊的好地方。
这一天,三月三日,是一个晴朗天气。王羲之一行四十余人来到这里。由侍从安排好每个人临流所坐的地方。王羲之宣布了饮酒赋诗的规定和罚约:羽觞随水流到谁面前停下,谁就饮酒作诗。作过一首,羽觞再次停下,可以再作,也可以不作。应作一首作不出的罚酒三斗。
参与这次盛会的,有与王羲之交谊深厚的谢安、谢万、孙绰、孙统、谢瑰、卞迪;有郡属各县已卸任或现任的县令华茂、虞谷、华耆、谢胜;有郡中各掾属、功曹魏滂、劳夷,五官佐谢怿,府主簿任凝、后绵,参军及行参军徐丰之、王丰之、曹茂之、刘密,有几位居住于郡中的处士颍川庾友、庾缊,荥阳桓伟,后来成了孝武定皇后父亲的太原王蕴,任城吕系、吕本,广汉王彬之等等,余下的便是郗昙和王羲之的几位郎君了。还有一位名僧释支遁。
展开剩余78%第一个赋诗的是孙统。他作了一首四言诗:“茫茫大造,万化齐轨。罔悟玄同,竞异标旨。平勃运谋,黄绮隐几,凡我仰布,期山期水。”这诗是作者写了由仆役拿着大家传看一遍的。王羲之见他诗中一开始就提出造化使万物各有不同标旨的见解来,不由得心中一动。这不是与自己所驳庄子“齐物”说法是一致的吗。虽然还未轮到自己作诗,诗的主旨已经有了。
第一首诗传阅完毕,仆役们又放第二只羽觞了。也算巧,它偏偏流到王献之身畔停下了。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,这一年才十岁。虽然因为父母的传授,书法已在郡中小有名气,但自然作不出诗来。
下一个作诗的是魏滂。他作了一首五言诗:“三春陶和气,万物齐一欢。明后欣时丰,驾言映清澜。亹亹德音畅,萧萧遗世难。望岩愧脱屣,临川谢揭竿。”
王羲之以为这首诗很平淡,无非说几句应景的话,无甚新意。但因为他颂扬了自己,二人又是邻坐,便对他笑了笑。羽觞又流了两次,才遇到一个赋诗的,是琅琊王友谢安。他也作了一首四言:“伊昔先子,有怀春游。契兹言执,寄傲林丘。森森连岭,茫茫原畴,迥霄垂雾,凝泉散流。”
谢安,虽然一直未曾出仕,却是个大有名气的人。王羲之经常和他一起游赏越中山水,对他的诗才也很钦佩。见他这一首诗只写景物,无意言志,料想他以后还要再赋的。
受了启发,觉得自己是主人,第一首诗也还是以即景敷衍成篇的好,真有什么要说的话,不妨以后再说。
于是隔了几个人,轮到他作诗时,他作了一首四言诗:“代谢鳞次,忽焉以周,欣此暮春,和气载柔。咏彼舞雩,异世同流。乃携齐契,散怀一丘。”
羽觞又行了几遍,王羲之的三儿子涣之,遇到杯子流住,作了如下一首诗:“去来悠悠子,披揭良足钦。超迹修独往,元契齐古今。”旁人见使君公子的诗大有玄旨,都禁不住赞赏起来,惟独王羲之默默无言。他看到“齐古今”三字,忽然觉得,谈玄的时尚,已经深入人们的心中。
羽觞又一次停在王羲之面前,几乎不假思索地写出了一首诗:“合散固有常,修短定无始。造化不暂停,一往不再起。于今为神奇,信宿同尘滓。谁能无此慨,散之在推理,言立同不朽,河清非所俟。”这首诗被众人传观时,大受赞誉。但是王羲之却觉得似乎大家并未懂得他诗中的含意。他明明对“合散”、“修短”这些被庄周“齐一”的概念提出应该重新研究。又提出了人应该积极地“立言”,这才是不朽的看法,以反对庄周的齐生死、无是非的思想。这诗显然是和不少人诗句中的思想对立的。但是,大家没有看出来呢,还是不敢非难作为修禊主人的这位使君?总之,不谴是非,皆大欢喜,又好象实践了庄周“此亦一是非,彼亦一是非”的理想,这使王羲之感到悲哀。
〈撰稿:王羲之故居吴 宏〉
微信|a13759843208
投稿|1120439465@qq.com
[责任编辑:梁纪委]
发布于:陕西省Powered by ag平台游戏娱乐网投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